红三军团的干部说:红一军团不敢打的仗,我们三军团来打
1930年8月23日,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正式组建,这是由红一军团与红三军团合并而成,通常被称为红一方面军。
红一方面军组建初期,两大军团之间曾出现分歧,在毛泽东的智慧调解下,这一冲突得以顺利解决。
在李立三主导的"左"倾冒险主义政策指引下,中央向新组建的红一方面军下达了进攻长沙的作战指令,这一决策源于当时要求红军夺取大城市的战略方针。
毛主席对这种冒险做法持否定态度,他建议通过集体讨论来解决问题。
总前委讨论期间,红一军团多数成员对进攻长沙持反对意见,而红三军团则有多人支持这一行动。其中一位领导表示:"即便只有红三军团,我们也有能力拿下长沙。如今两个军团联手,更没什么可担心的。如果红一军团不愿意参与,那就旁观好了,我们三军团自己来!"
郭化若将军的回忆录中并未明确提及此人姓名,仅将其描述为"三军团中被誉为理论家的某位领导"。若有了解其身份者,欢迎提供相关信息。
一个月前,红三军团成功攻占长沙,这一重大胜利为红军首次夺取大城市奠定了基础。正因如此,此人发表这番言论并非毫无依据。
在评估过程中,除了关注最终结果,还需要充分考虑实际环境因素。
红三军团首次进攻长沙之际,蒋介石正深陷中原战事,湖南驻军也与桂系部队交战,导致长沙防御薄弱,为红军创造了绝佳战机。
然而,在红三军团成功占领长沙后,湖南省主席何键率领部队反攻,导致红三军团遭受重创,最终被迫撤离长沙。
长沙的防御力量已今非昔比,与一个月前相比显著增强。此时若红军贸然进攻,必将付出惨重代价,导致不必要的兵力损耗。
然而,部分人忽视了现实因素,片面地认为红三军团此前已取得胜利,如今与红一军团联合后军力大增,拿下长沙易如反掌。
此外,这项任务由中央直接下达,不容违抗。毛主席此前因多次对抗中央指令已受到处分,若再次违抗,极可能失去红军指挥权。为此,他只得暂时同意攻打长沙的计划,打算在实战中寻找时机说服其他同志。
正如毛泽东同志预见的那样,当红军向长沙发起攻势时,守城部队早已严阵以待,致使多次进攻均告失败,并造成重大人员伤亡。
毛主席随即作出战略调整,命令部队暂停攻势,撤至长沙城外驻扎,以诱敌出城,待其暴露后再集中兵力予以歼灭。
该方案获得广泛支持,毛泽东成功迈出了战略部署的初始步伐。
何键并非愚钝之辈,他凭借长沙城完备的防御体系固守不出,面对这种局面,红军将采取何种策略?
后方突然传来情报,国民党张桂军已抵达湘潭。毛泽东抓住这一战机,当即提议红军先歼灭张桂军,缴获武器装备,然后再向长沙发起进攻。
这一提议获得了普遍支持,鉴于持续僵持对我方极为不利,特别是在重型装备匮乏的情况下。若能歼灭张桂军部队,将对我军形成显著优势。
红一方面军随即从长沙撤离,向萍乡、攸县、醴陵和株洲地区挺进。
至此,毛泽东顺利完成了他的第二项战略部署。
接下来的战略部署包含哪些具体内容?
红军抵达萍乡和醴陵一带时,经费已近枯竭。毛泽东随即指示各部在当地筹措资金,同时进行群众动员,这一系列工作持续了整整12天。
12天后,局势发生显著转变,湖南对红军发展不利。毛主席提议转战江西,认为该地区更有利于红军的壮大。
面对现实情况,即便持有不同看法,众人也不得不接受毛主席的主张,因为别无选择。
毛泽东主席的第三阶段战略就此展开。
随着毛主席战略部署的圆满实施,红一方面军成功撤离湖南,顺利进驻江西境内。这支革命队伍在江西建立了广阔的中央苏区,推动中国革命迈入崭新的历史时期。
毛主席的非凡之处在于,他不仅能够准确把握胜利的航向,更善于带领群众共同迈向成功的彼岸。
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,毛泽东的战略智慧得到了充分展现。根据《土地革命战争中的毛泽东》和《中外名人评说毛泽东》的记载,这位革命领袖通过灵活运用游击战术,成功带领红军在艰难环境中取得了一系列胜利。其独特的军事思想不仅体现在战场指挥上,更反映在对革命形势的精准判断中。国内外观察者普遍认为,毛泽东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,使其成为当时最具影响力的革命领导者之一。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